苏德战争

苏德战争

苏德战争(纳粹德国方面称为东方战线,德语:Die Ostfront;苏联方面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俄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罗马化:Velikaya Otechestvennaya Voyna,而“卫国战争”本指1812年的俄法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德国及双方盟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巴巴罗萨行动开始进攻至苏联莫斯科、至1945年5月9日德国在柏林向苏联无条件投降为止。

关于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请见“俄法战争”。

“伟大的卫国战争”重定向至此。关于同名纪录片,请见“伟大的卫国战争 (纪录片)”。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9月10日)

事实速览 苏德战争, 日期 ...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一部分自左上顺时针:苏联T-34战车进攻柏林;库尔斯克会战中的德军虎I坦克;1943年-1944年冬东线战场中的德国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德国别动队在乌克兰屠杀犹太人;威廉·凯特尔签署德国投降书;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德军士兵日期1941年6月22日 (1941-06-22)-1945年5月9日 (1945-05-09)(3年10个月2周又3天)地点德国东方的欧洲地区:中部、东部和北部欧洲;后期延展至南欧、德国和奥地利结果

苏联和其联军胜利

德意志第三帝国崩溃

冷战开始,铁幕建立领土变更

苏联控制中欧和东欧德国分治参战方

轴心国:

德国

意大利[a]

罗马尼亚[b]

芬兰[c]

匈牙利[d]

斯洛伐克

克罗地亚

俄罗斯解放军

支持:

西班牙蓝色师[e]

同盟国:

苏联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东路军

民主联邦南斯拉夫[f]

倒戈或停战的轴心国:

罗马尼亚[g]

保加利亚[h]

芬兰[i]

空中支援:

美国

英国

自由法国[j]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指挥官与领导者

阿道夫·希特勒 × (元首、陆军总司令)[注 1] 瓦尔特·冯·布劳希奇(陆军总司令)[注 2] 威廉·凯特尔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 弗朗兹·哈尔德 库尔特·蔡茨勒 赫尔曼·戈林 费多尔·冯·博克 † 威廉·冯·里布 格特·冯·伦德施泰特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海因茨·古德里安 君特·冯·克鲁格 × 赫尔曼·霍特 格奥尔格·冯·屈希勒 斐迪南·舍尔纳 弗里德里希·保卢斯[注 3] 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 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 恩斯特·布施 瓦尔特·莫德尔 × 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 贝尼托·墨索里尼 乔瓦尼·梅塞[注 4] 伊塔洛·加里波第[注 4] 扬·安东内斯库[注 5] 彼得·汤米特雷斯库[注 5] 里斯托·吕蒂[注 5]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注 5] 霍尔蒂·迈克洛什[注 5] 费伦兹·索姆巴莱伊[注 5] 萨拉希·费伦茨[注 6] 约瑟夫·蒂索 安特·帕韦利奇 埃米利奥·因方特斯[注 4] 安德烈·弗拉索夫

约瑟夫·斯大林(总书记、国防委员会主席) 格奥尔基·朱可夫 鲍里斯·沙波什尼科夫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尼古拉·瓦图京 † 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 谢苗·铁木辛哥 伊万·科涅夫 阿列克谢·安东诺夫 伊万·巴格拉米扬 米哈伊尔·基尔波诺斯 † 德米特里·巴甫洛夫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 瓦西里·崔可夫 谢苗·布琼尼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 基里尔·梅列茨科夫 尼古拉·库兹涅佐夫 伊万·伊萨科夫 菲利普·奥克佳布里斯基 亚历山大·诺维科夫 谢尔盖·胡佳科夫 齐格蒙特·贝林格 卢德维克·斯沃博达 米哈伊一世 尼古拉·勒代斯库 基蒙·格奥尔基耶夫 约瑟普·铁托兵力

1941年

376.7万人

1943年

393.3万人

1945年

196万人

1941年

268万人

1943年

672.4万人

1945年

641万人伤亡与损失

见双方人员伤亡统计

[a]至1943年

[b]至1944年

[c]至1944年

[d]希特勒为防止匈牙利投降盟军,他在1944年3月命令德军进入匈牙利去控制重要的设施,即玛格丽特行动。1944年10月15日,匈牙利摄政王霍尔蒂突然公开宣布匈牙利停战,德国立即发动了铁拳行动,出兵全面占领匈牙利并逮捕霍尔蒂。10月16日,德国让极右政党箭十字党掌权,至此匈牙利的身份由盟友沦为傀儡

[e]至1944年

[f]1944年起

[g]1944年至1945年

[h]保加利亚一开始时没有对苏联宣战,所以保加利亚在东线战场是中立的轴心国成员,而苏联在占领了罗马尼亚后的1944年9月5日才对保加利亚宣战和入侵,1944年至1945年

[i]1944年停战

[j]1943年后

关闭

东线的两个主要交战国是德国和苏联,尽管美国和英国从未向东线派遣地面部队,但都以租借法案的形式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物质援助以及海空力量支持。德国和芬兰在最北端的苏芬边境以及摩尔曼斯克的联合行动被视为东线的一部分;此外,苏芬继续战争通常也被认为是东线的一部分。大约有3000万人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线,其中包括900万儿童。[1]苏德战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2],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罗伯茨(英语:Geoffrey Roberts)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80%以上的战斗都发生在东线”。故被各界广泛认为是轴心国失败的主因。[3]

1941年6月22日,东线战争拉开序幕,纳粹德国领导的轴心国军队开始向苏联推进,代号为“巴巴罗萨行动”。最初,苏联军队无法阻止轴心国军队接近莫斯科,但轴心国经历多次尝试后仍未能占领莫斯科,并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在高加索地区的油田。1942年6月28日,德军根据“蓝色方案”计划入侵高加索地区,苏联则在斯大林格勒成功阻止了轴心国的进一步推进,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最血腥的一场战役,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轴心国在库尔斯克会战的失败终结了进攻力量,并为苏联的进攻扫清了道路,并导致许多德国盟友叛变并加入同盟国,例如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苏德战争最后以苏军占领柏林结束,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这一天标志着欧洲战争的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线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对抗[4],为了追求“生存空间”,纳粹德国在整个东欧发动了一场歼灭战(英语:War of annihilation)。纳粹军事行动的特点是残暴、焦土政策、肆意破坏、大规模驱逐、强迫饥饿、大规模恐怖主义和屠杀;其中还包括东方总计划和饥饿计划的种族灭绝运动,旨在消灭和种族清洗一亿多东欧原住民。

苏联虽然作为“解放者”,但同样声名狼藉[5],包含与德军瓜分波兰时的卡廷大屠杀终被揭露而引发的风波,以及在先前发动苏芬战争争议未解上的继续战争[6]、对东欧各国干涉并强行赤化至冷战末期,与趁战争期间占领波罗的海等,尤其在东欧国家里对其看法迥然不同甚至趋于负面,现代以来的去共产化运动也引发了与俄方的摩擦[7][8][9],在梳理红军的战争罪行与战后势力划分的研究事证的论点多元下[10][11],使得如今这场战争性质在史学出版中常常具有争议[12]。

Remove ads名称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背景Loading content...德国意识形态与苏联的情况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双方军事实力对比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战争进程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结果Loading content...领导人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被占领土上的镇压和种族灭绝Loading content...工业产值Loading content...伤亡Loading content...参见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注释Loading content...参考文献Loading content...

相关推荐

羊的人五行缺什么,羊在五行?
必发365娱乐在线官网

羊的人五行缺什么,羊在五行?

📅 07-27 👁️ 2022
魔兽世界法师塔开启方法
全球最大体育平台365

魔兽世界法师塔开启方法

📅 07-05 👁️ 2131
流放之路白袍哪里刷
必发365娱乐在线官网

流放之路白袍哪里刷

📅 08-18 👁️ 2056